沙漠风暴-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个民用机场,右面是一个军用机场。现在,左面有两架飞机起飞……”话音未落,记者又惊呼起来:“右面也开始了!右面也开始了!你们听——”电视里传出飞机马达的轰鸣声。“一批飞机已经起飞,又一批起飞了。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是一次例行的演习,还是发起了对伊拉克军队的攻击……”
当美国的“空中堡垒”B—52型战略轰炸机飞临巴格达上空时,伊拉克全然毫无知觉。这种巨型轰炸机在防空导弹射程以外的25000英尺高空投下51枚MK—48炸弹,进行地毯式低飞500英尺轰炸(难怪驻守在拉希德大饭店里的记者们听不到飞机的引擎声了)。直至炸弹飞蝗般落下,伊拉克的地面防空炮火才盲目地如同节日放焰火似地朝空中猛烈射击。此后,一拨接着一拨国际联军的空军轰炸机群,其中包括美国的F—15战斗轰炸机、F—16战斗机、F—4G战斗机、A—10攻击机、F—111战斗轰炸机、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F—18战斗机、AV—8攻击机、A—6攻击机、A—7攻击机,以及英国皇家空军的“旋风”式格里斯轰炸机,开始了对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所有军事设施——空军基地、停在机场上的战斗机、“飞毛腿”导弹发射基地、核反应设施、化学武器工厂、生化武器研究中心、军械弹药库、军队指挥中心及通讯中心实施持续性不间断的地毯式轰炸,决意要一举摧毁、瘫痪或瓦解伊拉克的军事反击能力。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伊拉克总共拥有2000多吨生物——化学战武器的原料,即可以配备50万枚弹头。生化武器的杀伤力无疑是恐怖的。比如神经性的毒气弹,爆炸之后可以延续一个多小时毒气才能完全蒸发消失;再比如一颗10公升的毒气弹,可以蔓延至直径为20米左右的范围;至于窒息性的瓦斯弹头,爆炸之后其对人体的窒息效力,一直可延续几天甚至于几个星期的时间。美国军方声称已炸毁了巴格达所有的生物——化学战武器工厂。法国政府也证实说,他们的有关专家已检测出伊拉克上空大气层中的有毒成份大大超出了正常标准,故认为这是由于袭击这些工厂所造成的。
与此同时,驻守在波斯湾海域的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军舰,炮声呼啸,火龙飞迸,连续向伊拉克及科威特境内的军事目标发射去近百枚载有1000磅弹头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当第一批巡航导弹飞向巴格达时,电子于扰战达到了最为激烈的程度。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梁守槃先生介绍说,美国的这种“战斧”式巡航导弹,是7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颇具攻击威力的新型武器。“战斧”式巡航导弹的战斗部(壳体和炸药)重1000磅(454公斤),导弹直径为0.527米,不带助推器时长度为5.56米,带助推器的长度为6.17米,主要用于攻击地面目标。一是飞得远,射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二是高低度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的搜索,海面上飞行高度为7米至15米,陆地上飞行高度为60米,有小山坡地带飞行高度为180米,以防盲目撞上山头。“战斧”式巡航导弹依靠地形匹配技术制导,即事先对地面进行照相,将地面高度数据逐一存入计算机,再装入弹头内;发射时将指令输入,巡航导弹中的测高装置便能自动依地形地貌飞行并寻找攻击目标。“战斧”式巡航导弹命中精度圆概率为30米,也就是说,发射后将有一半的导弹落在以目标为圆心、半径为30米的圆内。简言之,它可以从500英里外击中龙门柱大小的目标。这种巡航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令人头晕目眩和紧张的空袭。航天时代的技术已经使得伊拉克的空军无法调动。第一攻击波持续了3个小时之久。几乎未遇到伊拉克空军和地对空导弹的反击,参与远程轰炸的多国部队飞机得以全部安全返抵基地。在3个小时的地毯式连续轰炸中,共向伊拉克境内倾泻了18000吨炸弹,总爆炸力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帷幕落下前夕,美国投向日本广岛原子弹的一倍半。而英国参战的“旋风”式格里斯轰炸机,机械师一次可以从弹舱投掷下30枚跑道弹坑炸弹及215枚地雷,弹坑炸弹利用降落伞空投着陆,使弹头一律朝向地面,以确保第一次爆炸撕破跑道表层,继而作第二次爆炸,造成机场跑道布满巨大的、冒着浓烟的环形弹坑,投掷一次即可摧毁0.5英里长的跑道;另外的215枚小型地雷,则如同仙女散花般飘落在机场周围地区,有些击中邻近飞机。车辆或建筑物,其余则潜伏下来于几小时后才会爆炸,导致修复机场的工程困难重重,凶多吉少,险象环生。因之,伊拉克空军所拥有的750架战斗机虽然大多已事先避人坚固的掩体而未遭损毁,但在短时期内也很难升空投入对多国部队的作战(后来则干脆成批成批地飞往伊朗以躲避战事)。
美一欧联军还使用了一些非常犀利的新式武器。如导火感应导弹就专门用以攻击伊拉克的坦克群。当4枚导弹从飞机上投下、利用降落伞减低下降速度时,小型的发动器便会自动将炸弹旋转放出,弹头凭借红外线感应器搜索目标,并追踪坦克引擎发出的热力而进行攻击。另一种集束弹则用来对付伊拉克的装甲运兵车,在200英尺高空投下,弹舱在预定高度将藏于舱内的20枚炸弹释放出来,弹头可透穿厚重的铁甲,尔后在燃烧装置下引爆。还有一些用以对付军事人员的小炸弹,投放几小时后才会自行爆炸,使建筑物被烈焰团团包围,陷于一片火海,工事崩塌,将躲藏在里面的人活活埋葬……
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宣布说,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四国的空军部队参与了第一攻击波。法国政府坚持它的军事行动仅局限在科威特境内,所以法国的12架“美洲虎”作战飞机仅参与了随后(海湾时间1月17日9时30分)展开的第二攻击波:飞临科威特境内贾比尔机场上空袭击了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群和“萨姆—6”地对空导弹基地。
战争机器一旦开动,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全部智慧,却演化成了一场空前壮观而又无比残酷的大绞杀……
1月16日 美国东部时间:21:00
1月17日 海湾时间:05:00
美国。华盛顿。
夜空寥廓而湛蓝。六层搂的白宫灯光点点。草坪、树木、栅栏,在柔和的照明下悄无声息。一切肃穆而凝静。远处的街区车流如织,这个世界首富之国的心脏正像往常一样搏动着;气候严寒,但一派和平安谧的氛围。
夜晚9时,乔治·布什总统站在他那间著名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开始向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们正式发布电视演讲。
此刻,处于地球另一端的海湾地区战事正酣,拂晓攻击尚在激烈进行之中,弹雨、炮火、硝烟覆盖了伊拉克这个领土总面积为438446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半岛国。
布什——这个投资银行家的儿子、此刻的白宫主人神色有些激动,又显得踌躇满志。总统先生清楚地知道,他和他的国家正在努力扮演一个手握“正义之剑”的国际警察的角色。他告知他的人民:这场战争实际上始于1990年8月2日凌晨,当时伊拉克的独裁者入侵了一个小小的无依无靠的邻国。科威特是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国和联合国的会员国,她被武力压服了,她的人民遭受到残酷的对待。
布什在电视演讲中严厉指责萨达姆·侯赛因:“当全世界在等待的时候,萨达姆·侯赛因公然藐视每一项和平建议。当全世界在祈求和平的时候,萨达姆·侯赛因却在准备战争!”
布什接到了美国驻海湾部队总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发自海湾前线的最初战况报告。显然,由于美国空军和盟国空军第一波突发性的空袭攻击似乎进展得出乎意外的顺利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总统先生沉浸在一种过于乐观的情绪之中。他向他的人民保证:“我们决心打掉萨达姆·侯赛因的核弹潜力。我们还将摧毁他的化学武器设施。萨达姆的大部分大炮和坦克将被摧毁。我们的行动旨在最好地保护所有盟军的生命,把萨达姆的庞大武器库作为攻击目标。我们的行动正在按计划进行中……我对这场战斗不会持续很久和伤亡将保持在绝对的最低限度抱有希望!”
最后,总统先生以不容置疑而又充满自信的口吻说:“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萨达姆·侯赛因的军队一定要撤离科威特。一定要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的合法地位,科威特一定要重新成为自由的国家。伊拉克最终一定要按照所有有关的联合国决议办事,到那时,在恢复和平之后,我们希望伊拉克将作为国际大家庭中和平与合作的一员而生活,从而加强海湾的安全与稳定!”
布什总统向萨达姆总统郑重其事地发出忠告,敦促他放下武器投降,立即从科威特无条件和全部撤军,以避免遭到进一步的毁灭性打击。
然而,布什总统低估了他的对手!
萨达姆·侯赛因——这个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巴格达屠夫”、“中东希特勒”,而又被一些阿拉伯国家颂扬为“阿拉伯民族英雄”。“反帝先锋”的伊拉克总统,既然敢以搅动海湾和中东局势,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肯定不会是一个等闲之辈。在巴格达遭受到美国空军和盟国空军“迄今集结的最大的机群”的大规模猛烈轰炸达5个多小时之后,人们即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他的形象:神情严肃,没有丝毫的恐惧与惊慌。他跪在地上祈祷。然后宣称:“一切战斗之母已经开始。伊拉克如今坚守在强大而牢固的阵地上……真主的愿望——胜利即将来临!”其后,这位现年53岁、身高6英尺的伊拉克武装部队总司令,又冒着有可能被美军飞机轰炸的危险,一身戎装步行在硝烟迷漫的巴格达街头视察,接受士兵们的欢呼。他还巡视了已中弹严重毁损的空军大楼和防空部队司令部。萨达姆总统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显然是对布什总统的回敬与挑战。
如果我们翻开萨达姆·侯赛因的履历表,可以看到如下一组传奇式记录文字——
“1937年4月出生在巴格达北部提克里蒂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一个遗腹子,由于家贫9岁才进学校。他的童年是在其叔父的瓜田里度过的,18岁来到巴格达,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19岁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1959年10月,他在巴格达参与了企图暗杀卡赛姆总理的行动,在街头猛烈扫射卡塞姆乘坐的轿车。暗杀行动受挫,萨达姆的小腿被警卫的子弹击中;受伤后,他忍受剧痛,自己用刮胡刀和剪子把子弹从腿中剜出,化了装,星夜兼程潜逃回老家。为了逃避当局的通缉和追捕,他一路风餐露宿,穿越荒无人烟的茫茫大沙漠,经过7天7夜的长途跋涉,才逃到叙利亚。
“1960年2月进入开罗大学,攻读法律。1963年,他听到伊拉克复兴党在一次政变中获胜,推翻了卡赛姆的统治,随即回国,出任复兴党地区领导机构成员,当时他只有26岁。同年11月,当时任总统的阿里夫将复兴党排挤出政府。1964年10月,萨达姆因从叙利亚边界秘密运送武器入境密谋推翻阿里夫总统而锒铛入狱。1966年7月23日,萨达姆等3人在被押解去法庭审讯途中,逃出虎口。1968年7月17日,复兴党再度发动政变,推翻阿里夫政权,贝克尔出任总统,萨达姆任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
“1976年晋升为上将。1979年5月萨达姆将贝克尔软禁,自任总统。1980年9月发动对邻国伊朗的战争,期望通过打垮伊朗,来确立伊拉克在海湾地区的头号霸主地位。”
世所瞩目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导致伊拉克这个地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贯全境的美丽国家疮痍满目,10万生灵蒙难,第二大城市巴士拉遭到空前浩劫,最大的石油输出港法奥难以找到一座完整的建筑物。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减少石油和非石油出口收入达900亿美元,不仅使战前所拥有的350亿美元外汇储备消耗殆尽,而且还背上了800多亿美元的外债(还不包括所欠科威特的300亿美元)。此次海湾战争爆发,据西方经济专家测算,伊拉克的外债已高达2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因之,西方舆论普遍认为,萨达姆·侯赛因是一个“桀骛不驯,冷酷无情,狂妄自大,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言必行,行必果,敢于草率做出重大决定”。美国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罗德·波斯特则称其为“极具危险性的人物”。
因1975年伊拉克与叙利亚围绕一个水坝发生争执而充当调停人的沙特阿拉伯前石油大臣亚马尼,在长达5个星期的时间里不断地往返穿梭于利雅得——巴格达——大马土革之间,并多次同萨达姆·侯赛因进行了直接会谈,从而对其了解颇深。1991年1月30日,这位已经卸职过了5年隐居生活的前石油大臣,在他位于瑞士南部的一栋豪华而幽静的寓所里接受了巴西《阅读》周刊记者的采访。记者问道:“对于作为人的萨达姆,您的印象是什么?”亚马尼答道:“人?很难这样称他。他是一个残酷和不认真的人。他杀人。当对为他工作的人的忠诚产生一点点怀疑时,就下令杀掉。他可能还下令杀掉自己的妻子和家庭其他成员。他甚至还杀掉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例如他的计划部长,这位部长仅仅要求能有一点点民主。萨达姆甚至下令对由自己的同伴审判和处决所谓的‘敌人’的情景录了像。将这个录像带分寄给该地区各国政府的领导人,包括寄给我们沙特国王。萨达姆对此感到骄傲。因此,他实际上具有不同的性格——残酷无情和顽固!”
众所周知,海湾战事的潜在利益冲突,是对占世界储量65.4%、产量36%的海湾石油控制权的争夺。石油被称作“液体乌金”,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无疑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而波斯湾沿岸国家恰恰掌握着这一与世界经济命脉生死攸关的石油宝藏。据统计,1989年海湾地区的石油日产量达到1490万桶。其中沙特阿拉伯为493.5万桶/日,伊朗为293万桶/日,伊拉克为283万桶/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180万桶/日,科威特为154万桶/日。1989年,海湾地区的石油出口量为每天1360万桶;也就是说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总量的91.3%用于出口,这些石油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西欧。1989年美国、日本、欧洲共同体的石油总进口量分别为每天795.2万桶、380万桶和798万桶,而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分别占其总进口量的21%、70%和37.7%。截止到1990年1月1日,海湾地区探明的石油储量达6517亿桶。迄今世界探明石油储量最多的五个国家全部集中在海湾地区,它们是:沙特阿拉伯2550亿桶;伊拉克1000亿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980亿桶;科威特5亿桶;伊朗930亿桶。又有消息称:科威特的地下石油储量实际上已经超过沙特阿拉伯,很有可能一跃成为海湾地区的第一产油大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比喻,若干年之后,科威特将操纵着海湾石油输出的“开关”。伊拉克借助于强大的军事实力将科威特强行划入自己国家的版图,除了寻找一条出海口和抢掠科威特的财富外,显而易见的更为重要的企图,是萨达姆想要控制住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产量和石油价格——这无异于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