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

第9章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第9章

小说: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亩许……土下有隧道、铁门、西北向。今陵情况,与阮沅所见相差无几。陵前有阮元所立的碑石,碑心题为:隋炀帝陵四个大字,碑右侧题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字迹清楚,为当时大书法家、扬州知府尹秉绶所书。《中国历代陵寝纪略》
一个帝王的陵墓总让后人修整,肯定不是好事。要么是被盗墓分子经常光顾,要么就是建筑质量奇差,不得不整修。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城北六公里处的邗江区槐泗镇雷塘北侧。陵门经过历代的修补,现在看上去气势很是恢弘。陵区正中,高大的石牌楼横梁上写着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隋炀帝陵。陵园占地三万平方米,从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陵门、雷塘、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陵冢等。由于初始陵是于唐朝时所建,所以整个帝陵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墓冢为规整的平顶金字塔形,高十二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在隋炀帝安静地躺在地下的历史中,曾有过六次对他陵墓的修建与迁移。首先就是他的皇后和宫人以床板为棺,草草将其葬于江都宫流珠堂,是为初葬。后来,江都郡守陈棱感激隋炀帝曾对自己有过隋炀帝陵墓76
来龙去脉扬州市政府部门出资修复原样,于2000年10月竣工。这是隋炀帝陵的第六次整修。杨广死在扬州,并且多次下扬州。死在扬州,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么,为什么他对扬州有这么深的感情呢?有历史学家说,如果当时他不是跑到扬州而是坐镇长安,隋朝的历史肯定是另一个模样。可他却偏要在扬州就那么藏着躲着,似乎他觉得自己就应该死在扬州。据史料记载,590年,杨广调任扬州总管,任此职长达九年。当时,帝国给他的头衔有太尉公、扬州总管诸军事、扬州刺史等。在扬州期间,他览尽名胜,很为这一方水土而深深折服,直到600年被立为皇太子后,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扬州。当上皇帝后,他不顾百姓疾苦,频繁下扬州,大概也源于那九年的扬州生活。隋炀帝陵不仅仅是杨广,也是隋朝初期的一个写照。隋朝的历史功绩和秦朝不相上下,它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初期的隋朝经济发展,政局稳定,是有一定的功绩的。但是,也正因为杨广,隋朝如昙花一现般陨落了。杨广生前的生活壮观场面和隋炀帝陵的暗淡之间的强烈对比和巨大反差,就是一幅隋朝历史的画卷。当然,隋炀帝陵完全有可能不必如此寒酸,有了今天这样寒酸的场面,完全是杨广的性格所致。据说,就在农民大起义如火如荼时,他仍不加收敛,依然奢侈残暴,而且拒绝臣下的劝谏。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他的自信:他曾对侍臣说:别人说我只不过是继承先帝的遗业,其实,即使和士大夫比才学,我也应该做皇帝。又说:我生性不喜欢别人劝谏。如果是达官,再想以进谏来求取声名,我更不能饶他们。如果是一般百姓,我还可以饶他些,但决不让他有出头之日。试想,这样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怎会为自己的后路打算?他这样的人只会向前,不可能后退。隋炀帝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杨广用他生前与身后天上与地下的对比给了我们一个可笑的谈资,也给了我们许多值得反思的教训。78
虽然,这位皇帝口口声声要薄葬,但言行不符,昭陵其实是唐陵中最奢侈的一座皇陵。他把玄宫搬上了山,这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正因此,昭陵开辟了唐代帝王墓葬的一种新形式。

第27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

大唐盛世的缩影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如今西安城西北面的礼泉县,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叫九嵕山,大唐帝国巅峰时期的皇帝李世民的昭陵就在此山上。虽然,这位皇帝口口声声要薄葬,但言行不符,昭陵其实是唐陵最奢侈的一座皇陵。他把玄宫搬上了山,这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正因此,昭陵开辟了唐代帝王墓葬的一种新形式。昭陵的来历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窦皇后。唐朝建立后,被封秦王,后来积极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亲兄弟,并逼着自己的父亲退位。在位二十四年,649年,他得了很严重的痢疾,并很快死掉,死后葬于昭陵。李世民刚登基时,很是有作为。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勇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在抑郁中死去,李世民安葬了这位太上皇,但却没有安葬父亲的灵魂。他经常做噩梦,梦到父亲来邀请他一起游地府。精神的负担导致了身体的不适,不久后,他就患上重病,并显出下半世的光景来了。他的皇后眼见如此,伤心不已,拿出十二分精力来照顾自己的夫君,李世民还算争气,一年后,居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可皇后却病倒了,并且也显出下半世的光景来。两个人每天在一起,由于对死亡的恐惧,总谈论死后的归宿问题。他的皇后就要死了,说,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唐)杜甫:《重经昭陵》黄叶秋深覆故宫,斜阳雁带落霞红;烟笼六骏鸾歌歇,云锁九嵕树影重。泾水波摇千里月,寒门晴卷五更风。行人欲问昭陵迹,尽在岚浮翠涌中。(清)张鹏翮:《九嵕山》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1
来龙去脉我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希望不要以丘陵劳费天下,但因山而为坟,器用瓦木而已。李世民点头答应,并派出风水师四处寻找风水宝地。但,风水先生并没有使他满意。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经常率军出征时路过的九嵕山。九嵕山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成为皇帝后,他经常来这里狩猎,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座山。所以,当他的妻子一死,他就下诏在九嵕山营建昭陵,并将妻子葬于此。这一年是贞观十年(636年)。有人说,李世民之所以选择九嵕山建造陵墓,是遵从了皇后的意思。这种凿山建陵的确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也撰文写道: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那么,昭陵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文献上从未有过记载。有人根据古人死后给谥的原则进行分析,认为谥法中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明德有功曰昭。他们认为唐朝在李世民统治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而李世民是当时世界各国统治者中最富有生气和创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没有人像他那样在各个方面创造了辉煌业绩和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所以李世民陵名是选择了一个歌功颂德比喻美好的字眼。据说,李世民将皇后安葬在昭陵后,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一天,他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他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82
植苍松翠柏、巨槐高杨。晚唐诗人刘沧有原山山势入宫塞,地匝松荫出晚寒的诗句,就是昭陵陵园景色的绝妙写照。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十七日,魏征病亡。太宗伤心至极,他哭着对大臣们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李世民亲为魏征撰写墓碑碑文。魏征揉揉双眼,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李世民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魏征又看了看,对皇上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李世民很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下令拆除了宫中的那座楼台。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李世民把自己的父亲废掉后就再也没有孝顺二字可言。而昭陵所谓的薄葬更是扯淡。兴建昭陵

第28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

昭陵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入葬时方完成,历时十三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地质学角度来讲,九嵕山属石灰岩质,这种岩质因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到了今天,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现在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呈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呈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在兴建昭陵时,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兄弟参与了墓室的设计。据《唐会要》说,昭陵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玄宫。缘山傍岩,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3
来龙去脉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饶山二百三十步,始达远宫门。顶上亦起游殿。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七十五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五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时曾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以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宏丽的情景。从诸多历史材料来看,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凹凸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接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杜甫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就是对这种状况的最佳描写。李世民的确为中国和他的大唐王朝创造了许多奇迹,生前他并没有机会炫耀,而在死后,他把这种荣耀带进了坟墓。据统计,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目前确定名位的有六十九座。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名人的坟墓。陪葬墓分布在昭陵两侧,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数在山上。更让人惊羡的是,在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祭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世界闻名的浮昭陵远景84
唐家创业扫群雄,马上得之为太宗。真人出世姿神武,驰骋纵横驾六龙。六龙神骏皆汗血,陷阵冲锋惊电瞥。双瞳垂镜权协月,五花连钱蹄蹴铁。擒充戮窦西复东,飞镞血溅发毛红。帝嘉汝绩传不朽,制赞图形召石工。琢成玲珑气深稳,丹青不数阎立本。立仗永置昭陵宫,万岁千秋表忠悃。于今陵殿久无主,败瓦颓垣窜狐鼠。独留六骏尚嘶风,犹指唐家一抔土。何物奸人居奇货,大车捆载咸阳过。纵说神物有护持,到此已磋缺两个。我家结庐嵕山阳,儿时习见真乘黄。今日重逢长安市,感时抚事增惋伤。吁嗟乎!金人辞汉泪犹流,应知六骏多烦忧。歌成不禁三叹息,恍睹石马向我齐昂头。曾骥观:《昭陵六骏歌》
雕石刻六骏。祭坛遗址位于陵北玄武门之内。遗址面积东西53郾5米,南北86郾5米,略呈梯形,墙基屋阶,至今仍可辨认。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门和献殿,西南面有下宫(俗称皇城),遗址面积东西237米,南北334米,周围墙基厚约3郾5米,其形状是一个比较正规的矩形。如果现在去寻找陵道,该由山南刘洞村沿山而进,可看出它已被山洪冲刷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阈一对,此处当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处,石础、瓦砾遍地皆是,这就是陵下宫遗址,当时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这里。李世民生前平定突厥,与吐蕃和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社请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出这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有力见证。但让人可惜的是,在清代乾隆以后,这十四尊雕像却突然不见了踪影,不知是谁出于什么目的而将其毁掉了。昭陵地面建筑最让人惊讶的则是昭陵六骏,它们是驰名中外的浮雕。据说,它们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战场时所骑的六匹战马。李世民是否骑了这么多宝马,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历史记载,李世民的确是为了纪念它们,而将它们雕在石屏之上的。六骏由画家阎立本所画。六骏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是唯一一个在旁边伴有人像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5

第29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

来龙去脉天将划隋乱,帝遣六龙来,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飙驰不及视,山川俨莫回。长鸣视八表,扰扰万弩骀。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区区数竖子,搏取若提孩。手持扫天帚,六合如尘埃。艰难济大业,一一非常才。维时六骥足,绩与英卫陪。功成将八鸾,玉辂行天街。荒凉昭陵阙,古石埋苍苔。(宋)苏东坡:《六骏赋》
的。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丘行恭失散了,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后来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真挚感人。无论如何,昭陵都是中国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虽然李世民口口声声要薄葬,但仅从昭陵的地面建筑来看,并非如此才招惹了那些胆大妄为的人。昭陵的命运
唐朝结束后,五代开始。温韬在镇七年期间,凡是在他管辖境内的唐陵,几乎都被挖掘。据史料记载,温韬从昭陵墓道进去,见到地下宫室建筑宏丽,简直同朝内宫殿一般。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面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首推王羲之的真迹了。被发现时,纸张和墨迹都还跟新的一样。这些珍贵藏品,全被温韬取了出来。又据记载,只有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因受风雨阻挡,没有被发掘。到了明代,于慎行还在他所著的书中说,世上所传王羲之的《兰亭帖》已葬入昭陵,但是,以史考之,此本复出人间矣。他认为,史书所记,确有其事,此知兰亭真帖出自昭陵,人间必有其本。遗憾的是,第不知复沦没于何代耳。昭陵六骏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智慧和创造力,鲁迅曾称赞说:汉人墓前的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前无古人。86
昭陵被挖掘不止这一次,但仅这一次就足够李世民在天之灵痛哭不已的了。我们在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盗墓。盗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一个恐怖的字眼,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对掘墓者的不耻行为的憎恨程度,几乎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养生送死的孝道之下,挖别人祖坟的人是不尊重自己祖先的十恶不赦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