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从黄冈中学走向北大 >

第5章

从黄冈中学走向北大-第5章

小说: 从黄冈中学走向北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妈想方设法帮他借来一块。考理科综合的时候,表停了,但他不知道,以为离交卷还有很长时间,后面剩下的四道大题可以很从容地去做。结果,考试结束的铃声很快就响了,而他还有几道题因为放慢了速度,完全没来得及做,清华大学的梦想也就此成为泡影。
第三,关于考场路线的熟悉。高考前一天,家长需要督促孩子去考场实地考察一番。一来可以提前看看考场什么样子,打消神秘感,二来可以观察沿途路线,从哪里走、怎么走最安全便利。
通常情况下,家离考场比较近的考生,也就是步行15到20分钟左右的距离,应该步行去考场,避免乘车、堵车的麻烦。步行需要40分钟以上的可以选择骑自行车,这样大约只需要10分钟时间,而且不存在堵车问题。如果离学校10公里以上就需要乘车了。事先要确定好乘车的路线,是否需要转车,在哪里转,如果堵车该换哪条路线,都最好“预演”一次,否则就无法真正知道路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出现了问题怎么解决。

第23节:孩子高考,家长五不要
孩子高考,家长五不要:
不要规定考试成绩的指标
有的家长在考前反复跟孩子讲这样的话:你的数学应该考110分,语文应该考105分,英语应该考120分,理科综合应该考240分。我为什么反对这种做法?因为家长给孩子定的指标通常很难兑现,除了给孩子心理施压,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
每年每科的考试难度都和往年不尽相同,有时今年的数学相对比较难,明年的却偏容易,或者今年的理综难度不大,明年就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所以,一个具体的分数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赶上题出得简单,大家的分就都上去了,题出得难,大家的分就都下来了。
例如2003年,北京的理综试题较难,北京考生这门课的平均分在160分左右,而2004年的理综容易,几乎出乎大家的意料,考生得分普遍高于上年。这并不能表明2004年的考生比上一届考生水平高。
不要规定孩子考上什么大学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重点大学,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理智地想一想,重点大学、著名大学就这么几所,而每年的考生有六七百万人,竞争非常激烈。更何况,能上哪所大学不但取决于高考成绩,还与报志愿是否科学合理有关系。“规定”孩子上哪所大学实在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就有这样一个考生,凭借真实水平应该能考上首都师范大学,若考北京理工大学就需要“超水平”发挥。孩子的父母说,要有信心,要有志向,一定得冲上理工大学。结果,那一年理综考得很难,孩子拿到试卷后粗粗浏览了一遍题目,就感到自己的成绩可能离父母要求的“理工大学”差得太远了,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头脑一片空白。最后这门课的成绩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填报志愿
从中国考生目前的情况看,孩子独立确定志愿的很少很少。有一些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更多的是父母让报什么学校就报什么学校,或父母打草稿,孩子往正式表格上誊抄。当然还有一些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讨论的,可是一旦意见相左,多半是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
我认为,填报志愿这项工作的份量丝毫不亚于高考本身。能否考上大学很重要,选择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同样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更重要,因为前者只在一时,后者却很可能决定一世。念书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无法代替,所以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和孩子充分讨论、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他难免在一段时间里不痛快,心想:“这个大学没劲,这个专业更没劲。”这就会影响他的复习质量。又假如家长的心气儿很高,强迫孩子报一个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也会削减孩子的信心。
不要问孩子考试结果
有些家长在孩子考完一门课之后总是拐弯抹角地打探情况。其实,孩子这时很敏感,会感觉到父母正在“盘问”自己,难免心情不悦。
我研究高考八年,最好的理科考试成绩是710分左右,文科是680多分。也就是说在高考中获得满分、每道题都会做、能做对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家长急着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会想到,刚才有的题没想起来,或是答错了,从而感到遗憾、后悔。而考得不好的学生就更慌了。如实回答,怕招来一顿指责,遮遮掩掩也是一块心病,因为父母迟早会知道。结果,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最明智的家长,从心理上就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考一门算一门,让孩子始终向前看,准备下一场考试,而不是为了已经考过的一门患得患失。
家长不要送孩子上考场
每一年,高考不仅涉及到数百万考生,也牵连到数百万个家庭。大中城市里送孩子上考场、等孩子出考场的家长成为一道高考风景线。有人说得很贴切:高考是中国的一个节日。据粗略估计,目前有50%到70%的考生家长是这“节日”中热心参与的一分子。
2004年6月7日上午11点半,高考第一门语文结束了。我在北京某学校考点门口观察,迎接考生的家长大约有400人左右,而这个考场容纳的考生也是400人左右。考虑到一个学生不一定只有一个家长,估计接孩子的家长大约占80%。
送孩子上考场的家长人数则很难统计。八点半入场,从七点半就陆续有人来。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平安进去就走了,更多的家长不走,在附近的树荫下乘凉或到附近逛商店、去快餐店消磨时光,一直等到孩子出来。
家长送孩子上考场,我并不一概地反对。家离考场距离较远、需要多次倒车,或在孩子身体不适等情况下,家长的确有必要护送。而一般的情况下我建议家长能不送则不送。为什么呢?
第一,形成很严峻的社会心理气氛。全社会都认为高考是孩子的头等大事,给予种种照顾和优待,甚至闯了红灯都不予处罚。家长为了接、送孩子,可以三天不上班。这就像是无声的语言,在说“高考高于一切”,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受到暗示,产生大敌当前的错觉。
第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我曾经在人大附中考场门口看到,一位考生有九位家长来护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婶婶、小姨。九位亲人,每人一句嘱咐的话:高考是大事,千万要考好,不能马虎,不要提前交卷……一个孩子带着九份“重托”进入考场,平常心何来?家长总是口口声声对孩子说:“要轻松,要愉快。”可是最终让孩子轻松不起来、愉快不起来的,也还是我们家长自己。
第三,可能影响孩子的临场发挥。孩子在高考答卷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出于一种自然反应,这时他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解决办法,而是爸爸妈妈在门口等我,那么辛苦,我答不出来怎么对得起他们?孩子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父母的关爱无法置若罔闻,这原本是好事。可是在高考这个节骨眼儿上,还是让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试卷上吧。过分关爱让他压力大不说,还分散了精力。
有一次,我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高考经验交流会上表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送孩子上考场。这时,台下一位学员要求发言。他是来自安徽省的一位中学校长,也是一个女大学生的父亲,自称在这个问题上,自己是一个特大的“反面教材”,让我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把他的故事讲给以后的考生家长,引以为戒。
这位父亲说,当年女儿参加高考,自己每天送她上考场。女儿在二楼考试,他就眼巴巴地站在楼下盯着那间考场的窗户,连续盯了三天。结果是什么呢?女儿的高考数学成绩只有58分,而平时模拟考试都在100分左右。
后来,女儿对他说:爸爸,那天考数学,有一道题一时不会做,我一下子就想起你在外面口干舌燥、望眼欲穿的样子,觉得特别对不起你,心里一酸眼泪就流出来了。随后脑袋里一片空白,后面的题一道也不会了。
本来,这个女孩完全有实力考上安徽省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数学意外地丢了这40分,只考上一个湖北省的普通大学。
所以,不送孩子上考场,就是为了让他一心一意地去考试,正常发挥,无怨无悔。护送他、等待他、迎接他,就是干扰孩子的心态,就会影响孩子的发挥。我们的主观愿望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愿意害自己的孩子?!

第24节:对恋爱问题要有心理准备
对恋爱问题要有心理准备
18岁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应该说可以谈恋爱了。要不要谈恋爱,什么时候谈,怎么谈,都要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对于阅历不深的孩子们,在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家长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和有益的建议。
不少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几个月内就有了异性朋友。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有背景的。经过高三的辛苦奋斗,孩子们希望枯燥单一的生活能够得到调节,而恋爱就是一道闪亮的改变;也可能,有的孩子本来没想谈恋爱,可是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有了异性朋友,就也想模仿他们;另外,大学里除了上课,其他时间同班同学并不在一起,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参加各自的活动,结识新朋友的机会非常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已经具备恋爱的权利和能力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对恋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切勿稀里糊涂地随大流。
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就是谈恋爱不能冲击学习,毕竟学习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据我所知,有的学生刚进大学时成绩很好,谈恋爱后名次就靠后了,甚至有几科考试成绩不及格。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这是恋爱本身的问题,但一定是恋爱使学生心态不稳而衍生出的问题。
有一个从北京市重点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大学第一年是班长,各方面表现都好,但是交了异性朋友一年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他说:“原来没想到处理感情问题还需要时间和精力,以为交朋友就是玩,就是开心,就是得到关爱,就是得到温暖,就是得到幸福。哪知道还有痛苦,还有很多内心深处的苦闷。”
还有一个从普通中学考入北大的男生,大二时认识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大一女生。这个女孩很喜欢他,经常在公开的场合里拉他的手。男孩却对她说:“我不拉你的手,现在没有精力交朋友。”同学们说他,大傻瓜一个,人家争她都争不到,她找到你,你却拒绝了。男孩子自己说:“我才不傻呢,我的任务是学习,不能被感情问题套住。”
这都是些个别的例子。我认为,家长可以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可以跟孩子聊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交流各自看法。让孩子认识到,恋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第25节:高考落榜 脚下有路
高考落榜脚下有路
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落榜了,下一步怎么办。今后的路还很长,怎么走?从哪里开始走?落榜的孩子心情不好,对未来丧失信心,这个时候家长更要做好孩子的心理调整工作,让孩子看到前途。
1复读
现在,第一次高考落榜的孩子大多只有18岁,又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他能考上大学,有更好的前途,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做更大的贡献。这一点无可厚非。
参照目前的中国现状,复读确实是一条高考落榜生可以选择的路,全国各地近年来也兴办了越来越多的复读学校。
孩子愿意,家长也支持,那么就可以复读。不过哪些人适合复读、哪些人不适合复读、怎么选择复读学校,这些都是在决定了复读之后要认真考察的问题,我将在后面另辟章节详细谈到。
慎选学校很重要。复读学校必须选择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硬件设施都可靠的,不要轻信媒体宣传和报章广告。最好抽出时间到候选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除了上述这些条件以外,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餐饮条件、学生来源等因素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假如不慎把孩子送入质量很差的学校,不仅又耽误孩子一年大好青春,第二次落榜的打击将比第一次更加严重。
送孩子走上一条可靠的复读之路,请可靠的老师来引导他、鼓励他,让他与一群经历了同样挫败的同龄人一起努力奋斗。我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心态调整好,明年一定比今年考得好。
2民办高校
目前,国家在大力办好公立高校的同时,也加大力度扶持民办大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颁发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目前,全国民办大学约有1000多所。
孩子希望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在民办大学就读也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不过当前的民办大学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因此有些学校在对外宣传上难免有夸大其词的成分。
所以,如果家长和孩子商量好,准备上民办大学,就要对民办大学进行实地考察,作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选择民办大学要考虑几个条件:
第一,规模和办学实力如何。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学生数量、相当师资力量的大学。
第二,社会影响如何。有些民办大学成立时间较长,已成规模,并且教学质量很有口碑,这样的学校要优先考虑。更多详细的情况,可以向一些该校在读的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侧面了解。
第三,硬件设施如何。一所民办大学应该具备办公楼、教学楼、语音教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宿舍、食堂、操场等设施,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第四,师资力量如何。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如果一所民办大学拥有一支师资水平高、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就值得学生和家长信任。如果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临时聘任的,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第五,管理水平如何。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能否在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中继续学业,对孩子的情感与道德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家长留心加以考察。
3网络大学
网络大学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形式之一,经学习,考试成绩合格者也可以获取学历资格。
教育部在《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立网络教育学校开展现代化过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里指出:“网络教育学院可根据本校已经具备的学历学位授予权资格,与学校职能部门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研究生有关专业学位的教学,本科(包括主修专业,副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升本),高职高专等层次的学历学位网络教学工作,有关学位授予和毕业资格审查应由学校职能部门负责。”
网络大学毕业的学生当然可以拿到国家承认的文凭,因此家长可根据情况和孩子商量,高考落榜后选择网络大学进行深造。详细的信息可以向各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了解。
不过,网络大学只有虚拟课堂,学生实际只需坐在家里,点鼠标和浏览网页。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家长务必从旁监督,以免付出了时间和金钱,却没换来真才实学。
4自学考试
国家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为落榜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也比较适合家庭经济不富裕、没有条件接受脱产高等教育的人群。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可以自由报名,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原学历的限制。应考者需要参加所学专业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取得合格成绩,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和其他教学实践任务,思想道德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